【生活随笔】我家的取暖小历史 |
||
来源: 发布时间: 2022年12月15日 | ||
小雪节气刚过,寒潮突然来袭,来自北方的冷空气让济南的气温一下子下降了十几度,整个城市迅速降到了冰点以下。清晨的车上,草地上,到处都挂了星星点点的霜花。阴沉的天气,让人感觉更加清冷。我坐在温暖的室内,惬意享受着科技和发展带来的温度。汽车和楼房,空调和地暖,似乎使我们远离了冬天那种凛冽的寒冷。然而在“暖冬”里,我却常常回想起从前我们被寒冷支配的那些时光,打着寒颤的那些冬天的记忆。 我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小小村庄。我记忆里的学生时代,家里最重要的取暖工具就是一个能盛三个小蜂窝煤的蜂窝炉子。平时蜂窝炉放在室外,一到冬天,我们就把蜂窝炉搬到室内,指望小小的炉子能带给空荡的房间一点点温暖。蜂窝煤放在炉内膛,永远闪着橙红色的火光,外边一圈保温砂,由一层铁皮固定。最惬意的时候就是把脚蹬在炉子外皮上,感受热量透过鞋底传遍全身。在整个漫长的寒冷冬天,那是永远忘不了的弥足珍贵的可以舒展身心的时刻。但是小小蜂窝煤炉能够提供的热量太有限了,每天早晨的水盆里会结冰,衣服冷硬得难以上身,窗户上一层窗花,漂亮又凄冷。 后来我长大以后,逐渐兴起了一种三个炉膛的大蜂窝炉,三个炉膛,一个炉膛里放四块蜂窝煤,十二块蜂窝煤同时燃烧,比原来的小煤炉强大了不少,后来还有大蜂窝煤的炉子,取暖效果也差不多。但是蜂窝煤炉都有一个统一的严重问题,就是室内燃烧产生的废气和烟灰。尽管装了烟囱把烟气引向室外,但是屋内始终弥漫着一种呛人的味道,而且因为蜂窝煤取暖发生煤气中毒的悲剧屡见不鲜,为了安全,晚上睡觉时又不得不开一点窗户以散发有害气体,本就不多的热量又趁此逸散到无垠的寒夜中。为了晚上能够学习,我还不得不再配一个耗电大户——“小太阳”取暖。小太阳的缺点也很明显,近处很暖和,离远一点,就是个摆设。如果睡觉靠它取暖,还亮的刺眼。 我上大学的时候,村里有些农户已经开始安装空调了。用空调取暖,确实便捷高效,但是电费和维护费用实在太高,很多家庭都还承受不起。我家用了亲戚家替换下来的暖气片和水暖管道,把原来的大蜂窝煤炉挪到了厨房,组合了一套暖气。虽然用煤量大了很多,但是相较于空调来说,还是“亲民”的多。不过很快,小小厨房的房顶和墙壁都被煤灰熏得黢黑,而且暖气是煤烧水,再由水散发热量,因为我不常在家,父母又舍不得多烧煤,所以暖气取暖也总是慢一拍,加足煤炭好一会儿后屋里才有点暖和气儿。 再后来我参加了工作,娶妻生子,回家的频率更低了些,但是父母也在老家装了空调,避免孩子太小适应不了农村冬天无孔不入的寒冷。但是我们不回家时,他们很少开空调,还是受高额电费的掣肘。经过了这么多的取暖方式的轮换,依然没能解决农村的取暖困局,用煤虽然便宜,但是烟气重、不安全,用电虽然便捷,但是费用高。 近年来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推进冬季清洁取暖,关系北方地区群众温暖过冬,是农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内容。通过各级政府的努力,村里的“电代煤”“气代煤”工程也提上了议事日程。虽然一开始有部分村民不理解,但是随着清洁取暖工程的推进,很多村民也都了解了清洁取暖的优势,开始夸赞国家政策好。我家安装了电暖气片,漂亮的暖气片直接上墙,插电即热,安全高效,取暖效果立竿见影,而且还不让农民花钱,暖气片免费,安装免费,电费国家给予补贴,一辈子节俭的父母也不必再为高额的电费担忧了。既能解决冬季取暖问题,又能为国家建设绿水青山贡献一份力量,何乐而不为呢? 如今,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,冬天都不再是“谈之色变”的刺骨冰冷和凛冽寒风。我家取暖的小小历史,却蕴含了乡村发展的大大乾坤。在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的党中央的关怀之下,我们的冬天多了一份温暖的保障,使我们身体免受外在寒冷侵袭,更使我们的内心的火焰愈加明亮。 |
||
|
||
【关闭】 | ||
|
||